智能化印厂建设探讨

首页    对话新印刷(2)    智能化印厂建设探讨

技术驱动创新,创新引领趋势。“对话新印刷”融媒体专栏由《印刷杂志》编辑部和上海耕航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以专业纸媒为基础,尝试融媒体模式为企业打造价值,推动印刷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

本期主题:智能化印厂建设探讨

主持人:上海耕航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源

嘉  宾:上海紫丹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卫达

嘉  宾:界龙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上海界龙艺术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忠德

嘉  宾:天津荣联汇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达平

(嘉宾观点不代表本栏目观点)

 

 

刘峰源:当前印刷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方面,有很多有虚有实、有真有假的地方。想听听各位几位老总怎么看这个问题,您的员工在你们自己实际工作中是如何统一共识的?

陆卫达:智能制造确实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这个话题从去年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开始一直热到现在。但是说起来,我们传统行业怎样来理解智能制造,确实是有很多模棱两可、概念模糊的地方。在我们公司里也一样,在推动这件事的时候大家的认识也不够,不清晰。我在公司是怎么推动这件事情,统一大家的认识的呢?我的做法是不要去太多的争议,还是脚踏实地做事情,一点点事情做了以后,大家能感受到进步,然后使得传统的管理、传统的制造有了一个新的生命。慢慢地大家就觉得这是一条可以去走的路,我们现在通过这种实践,一边探索,碰到问题以后大家再探讨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来理清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

龚忠德:陆总刚才把智能化工作推进的概念抛出来了,总的来说,每个印刷企业应该要自己去思考智能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不要单单去观望,或者在展览会看到了一些自动化的装备有机器人的介入,就称作为智能化。这和智能化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真正的智能还是要讲究管理质量的整合、数据的整合。社会上一些智能化的概念,机器人替代人员去工作,去下棋,阿尔法狗可以打败所有的棋圣。但这不是机器打败了人,而是机器的芯片中内置了很多相应的知识、数据,有很多的棋谱,阿尔法狗对棋谱的数据运算比人要更快更精准而已。但是根本的还是来源于人为地把数据灌输到芯片里,而且有相应的算法,才做到一定的成功,可能它比我们人力的效率、准确性要高一点。但(智能化)归根到底还是资源和数据。

刘峰源:朱总,您作为印刷企业综合完整智能化建设的方案提供方,是如何把这些理念、概念、技术方面融入到实际的项目里面来的?您可以谈一谈,最好有些你实际的操作例子。

朱达平:刚才两位老总都是来自印刷企业,讲了许多从印刷的角度来做这件事的体验。我非常认同龚总说的,打败人的不是机器,而是人加机器、人加工具。作为供应商,我们更多的是站在其他行业的角度找一些方法论的东西,结合印刷这个行业来构建一种框架性的东西,帮助印刷企业走向更好的方向。

至于说现在所谓的伪自动化,比如说为了一个面子工程,我买了4台AGV,替了6个拉料工,还得招3个大学生管理4台AGV,这实际上就是我所认为的伪智能化,因为你没有基于你的数据,没有基于你整个系统的联动,去做这种事是得不偿失的,效率太低。

龚忠德:AGV在生产线上,如果没有数据,只能还是靠人工去驱动,驱动的人力的文化学历、工资成本可能比原来的更高。这涉及到我们的追求是什么?AGV我们认为不应该是人力驱动相应的物流数据的指令安排,应该在生产环节中有机地结合,让它自然地由数据去驱动,而不是人为的指令驱动。

朱达平:基于我们的理解,它应该是基于对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并且是可调度的情况下,用软件的方法去调度现场的节奏节拍。

 

 

陆卫达:就是刚才朱总讲到的话题,他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和龚总都是站在自己企业的角度上看到的是一个企业的点的情况,可能朱总服务很多的企业,就可以看到一个面的情况。确实存在他讲到的很痛苦的所谓“强势甲方,弱势乙方”的一个情况。我在考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这个主要还是大家的认知有问题,对到底什么是智能制造认识不足。

朱总可能觉得我有一个方向,有一个顶层设计、一个完整的架构来帮你实施。但可能甲方认为,我就应该要一个高大上的立体仓库、AGV、机器人,你怎么跟我搞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其实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买那些立体仓库、AGV、机器人更重要。我相信从朱总的专业角度来说,买个AGV、机器人是最后临门一脚的事情,前面是在修路,“高速公路”没有弄好,我怎么会给你先配这个东西呢?大家可能理解起来,你收我那么多钱,你怎么好像没啥东西,对吧?这些问题都是实际上认知不足,导致的偏差,就很难达成共识。所以我给你一个建议,你要去做这些项目实施的话,还是要找到一个能听得懂你的、能理解智能制造是怎么回事的人,才可能做起来。

龚忠德:虽然你是乙方,是供应商,但是我认为智能化的核心内容供应商是提供不了的,或者是不能完整提供的。因为你的管理资源和专业数据还是甲方应该要有的,我认为这个是关键。但是这个事如果认识不足,往往就认为智能化的实践是供应商可以提供帮助,可以购买的。我认为智能化工作的推进,除了硬件部分,其他的软件和数据是供应商没法给你提供直接帮助的,只能给你提供相应的参考。

陆卫达:我非常同意龚总这个说法。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是:能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把这句话套到我们这里来讲:用钱买的,都不是智能制造。实际上更多是在钱背后的那些真功夫,是靠知识的沉淀、数据的积累,最后靠知识、数据来驱动这一套系统。这些要建好仓库,建好跑道,建好高速公路以后才能实现的。

朱达平:没错,我非常认同两位的这种想法。这个数据运营,我上次也和刘总谈到,现在大量的企业缺少一种数据运营的能力。很多工厂说我们有IT团队,但是IT团队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实际上要有专业管理运营的人员。所以现在我们在行业里也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原来做信息化,或做软件的,摇身一变,换个名词,就成了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陆总一开头就说了,智能制造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大到可能需要几代人的积累之后才能去谈这个事情。因为现在智能化,其实它有两条线,一条线是信息化,一条是自动化。这两条线运营到一段时间之后要合并到一块儿,然后软件去指挥控制那些硬件。但是软件怎么去指挥控制硬件?实际上需要大量数据的采集,收集模型,清洗归类。这些的话都需要去做积累。

龚忠德:还有我要补充一点。智能化我们不用讲得太神秘,考虑得太神秘。实际上我们要补一课,就是工业信息化管理,精益化管理。这是10年、20年之前中国制造业提倡的。这在先进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早就做得比较深入齐全。反过来说,德国要搞工业4.0智能化比我们更加容易,因为他们工业基础数据的管理水平远远高于我们中国的制造业。他们只是互联网可能目前落后于中国。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好像比较先进了,互联网带动了机器人制造,但是机器人制造以后的落地推广应用是有问题的,有一个断层,我们的基础工作没做好。当初只是为了产能的扩大化,为了GDP的数据,粗放型的(发展),中国制造的质量还是相对处于中低端的水平,企业管理的模式也比较粗放。但是在目前阶段我们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工业信息化管理,精益化管理,这一步还是要走。如果这一步不走,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再强大,我们制造业是接不上去的。做个机器人,可能到一定的时候没有市场,它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朱达平: 我补充一点。说到互联网在中国的成功,但事实上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一种很不好的影响。大家会用那种商业互联网的B2C业务的思维来做B2B的这块业务,这实际上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因为互联网在B2C这种业务上面很多的习惯、很多的行为,可以通过你自身的创造,然后大家其实很多时候是被动,一开始先被动去接受你的行为习惯,慢慢地把它接受了。但是在工业企业环境里的话,实际上我们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工具,软件的东西必须要具备一个很核心的东西,我称之为“灵魂”,就是我们的精益思想或者行业知识。

龚忠德:这个专业的信息是海量的复杂的,电子商务跟卖一个商品不一样,商品标一个代码,有一个价格,消费者在电脑上在手机上去购买下载,这个数据比较简单。但是真正要把市场上面的需求与工业发展数据完整地对接,叫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如果完全对接,这个数据的创建靠网络公司是无法进行的,还是要靠我们行业自身的积累,这个积累还是专业的数据,管理的数据,我们不要凭传统的方式,而是在平台上,流程上、电脑上去开展工作。

所以,马云讲过,他是电商平台,先成功了,但是以后要搞智能制造他就搞不定了,只有就是说是以后要是发动组织、专业行业的制造企业,能够变成一个相应的互联网制造数据的企业,这样可能以后才能变成一个新时代,但是单单靠阿里巴巴它没法推进。

朱达平:实际上这种B2B的业务我把它归结成两块。硬件的话,目前来讲最大的挑战、最大的任务实际上是要实现连接,把所有的人机料这些物流要实现连接,信息都能通过交流沟通实现。对于软件的东西,它的核心思想是行业知识,是精益思想,这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再构建数据收集的平台。

当然也不用太悲观,说我没有这个数据,我就不去做这个事儿。因为你不去做这个事,你永远没有那个数据。我们这是一步一步做整体的规划。

龚忠德:智能化的概念不仅仅是现在看到的机器人、做物流相关的这些方向,包括关于技术配方、质量的控制稳定性、物料间的数据性能搭配,包括纸张搭配的胶水、油墨、印刷的网点扩大曲线,如果有专业管理公司的话,这种数据应该有一个最佳组合关系。但是这个最佳组合关系以往都在权威的技术人员和干部那里,他在做相应的配方和处理,虽然也有ERP,但是是人为确认的,实际上这些数据在传统企业里没有被注重。

刘峰源:要做智能化工厂有两个基础工作,一个是精益管理,一个是标准化。这两方面里面,其实它本质上是管理体制的范畴。而表面上我们再看智能化印刷,比如说ERP、MES、AGV、机器人,但这些方面是技术手段。其实我们想探讨这个问题是什么?我们在自动化建设里,如何去协调衡量我们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的关系。这个问题里面,比如说陆总您这里,我想听一听我们紫丹这里,你为什么对于精益管理,因为我听了您几次演讲,里面提到精益管理非常重要,它是灵魂,为什么?你为什么把精益管理提得这么重要?

陆卫达:智能制造最后的核心还是看你的管理效益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智能制造一定是离不开精益。

我们一直讲做事情总有一个目的,不是作为形式、作为外在的,本质的目的是来提高生产效率也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好,这才是我们最后的本质。所以如果你去一味的去搞一些形式,不追求本质,我觉得这条路一定是走不下去,或是走不长的。为什么把精益市场提得那么高?我认为只要是搞制造业的一定靠精益来带来效益,而不是靠智能制造来带来效益。我是这么一个观点。精益为什么能带来效益?我觉得这个还是又回到本质上,制造是靠什么赚钱的。我认为丰田提出的消除七大浪费,这个才是保证我们能够赚钱的一个基础。如果我们抛开了这个,真的是要走入歧途。哪怕我们在做智能制造,也得一直要思考这些精益的思想、精益的方法,贯彻在你的智能制造过程中。那么你最后做出来这东西还是赚钱的。最后是围绕着提高效率、提高效益这两个根本目的的。在我们架构、布局时候要设计,设计的思想我觉得还是离不开精益的思想。

我们最近碰到一件事情,我可以说说这个案例。设备供应商说可以给你数据接口,我可以提供给你很多数据,结果拿来的数据是他自己想象的东西,而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有一个小细节可以分享,他只是说有一次安全报警,但具体在哪里,没有。这个还不能做到我们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他和我们的理解不同。我们讲管理,安全管理必须要管到某一个点上,如果讲得很笼统,说有一次安全报警信号,我们还不能解决是哪一扇门不好了,是哪个开关不好了,这样我没办法实施精益管理,还得要重头来,或者是全部检查,这是做不到的。这个是需要设备厂商和具体用户互动(解决)的。

 

 

龚忠德:智能化在技术角度,一个管理手段,一个技术手段,这两块内容不应该捆绑在一起去考虑和策划的,应该分别进行。技术有时候在先,有时候可以放在后面考虑。比如MES的功能要不要全面跟相关的新老机台都要连接?我认为这个属于技术问题,在智能化管理上的推进,先做后做,没有大的冲突,只要智能化管理信息能够照常推进就行。我们的物料来源起到了彻底的革命,机台施工单领料、仓库的发料、物流司机的送料,可能订单一大批在机台旁边堆着。应该说订单越大越好,但是订单越大,生产场地有效率,机器有更多的产出,周转也是很快的。那么像这种概念,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个管理的口号,可能也是说迈向智能化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能不能说以后我在生产施工单开工的同时,取消领料的概念。

朱达平:这是可以实现的,我们把它称之为按需供料。

龚忠德:智能化管理的功能,我刚才讲的一些例子反映的是可以更多的独立进行,引起重视,跟机器的对接,技术方面做相应的同步推广,我认为可以是分步进行的。我感觉这是真正的一个理念提升,领导应该通过学习,比较容易去解决一个理念方面的提升的。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中层干部、管理人员、普通员工这方面的结合。这需要做大量的思想改造工作,需要实践,一定要拿出一个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在生产宣传对普通员工来讲,他们最好是越来越简单。你的公司管理的目标再大,但是对我来说不要太复杂,比以前更简单,因为改变他们的习惯,他们配合已经不容易,如果把智能化描述地太神秘,员工是没办法去配合的。然后我们再去考虑技术配方、机器接口对接、自动上料这些技术性问题,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花点钱,那么我觉得还是技术还是比较单纯的。关键还是管理的理念和员工思想动态的跟进,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

陆卫达:搞了智能制造以后让很多员工无所适从,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精益生产和精益思想其实是可以指导制造业的,无论是对管理层还是员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指南。你靠这个东西牢牢的让他们专心工作,比给他们忽悠一些概念要有用处。龚总说得很对,管理层好沟通,基层员工不了解,你让他怎么工作他就照做,还是灌输给他比较好的精益思想的方法、工具,让他踏踏实实地工作,我觉得这样才能让我们比较远大的目标,可以一步步推进。

朱达平:我们现在处理的方法和龚总的异曲同工,所有计件和计时都只认扫描后的数据,从电脑系统拿出去,不相信手记的。到了机器跟前,你就扫脸,从这个时刻起,这个机器和你相关了。然后你再换个地方在扫描,我允许你同时扫描2个地方,这些数据全部归类到你身上,一岗多职。这个是可以这么去操作,再加上我们所有数据的采集,我就不需要派人去统计。我的机器是按照秒去采集数据,切片可以切到秒,等于我把所有的资源放到时间轴上,它们之间有关联。刚才我们说到物流怎么去做配送,这个是基础,我能做到实时看到哪个工单现在在哪个工序和实时的进展程度。

龚忠德:我们参照最小化包装单位,我们每个物品的代码,不管是原辅料还是半成品,都有最小化包装单位指标。工单的产生,它的一个批次分几个脚板,这个不是产生以后生成的,应该预先做好标准的。有的标准是固定的,有的是我们车间的干部按标准预先设定的。

陆卫达:说到这里,我是比较悲观一点,如果说我们印刷都不要人了,我觉得不太可能。所以我们还是离不开人,哪怕你未来的技术很先进,可以少一点人工,但是还是需要人。所以这里又说到一个就是我前面讲的精益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还有人在车间,有人在参与,怎么统一?或者说是让这些人的思想能够跟着我们的目标走,我觉得唯一方法还是让每一个员工都有非常好的精益的素养和思想。

 

 

刘峰源:智能化的推进一定是促进了流程的优化和组织结构的改造,那就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其实在因为跟龚总沟通的比较多,我记得您跟我提过一次,就是说以后您曾经打算说,下面基本物流员的工资如果低于5000块,可能要被劝退,而且中层去掉了,这没有什么中间车间的管理层。所以说这种情况下,对于组织结构扁平化或者流程再造这方面里面,比如说你要把员工以前我是可能高薪可能会比较担心,现在我担心你低薪。所以这一点里面,看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沟通沟通,龚总您解释一下,你为什么就想有这个想法?你拿不到5000元,我还要劝退你。

龚忠德:因为现在是电脑和他沟通,告诉做的对不对。当然相关的参数要更加的完善,去对应,能够去提升工作的要求。他的收入如果是有量化,不是以工资来结算的话,现在我们不是互联网有饿了么、美团,有这么多派送员,他们都是小老板。那么我把这个是相应的基层员工的简单的劳动变成一个网上的会员制,他就是一个小老板。你没有基本工资,我只有单价,相应的可能还有一个积分的奖励的一种系数。你以后自己可以掌控你每个月的积分和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不用更多的是去操心普通员工的思想、责任心,我只要更多的去培训他的岗位技能,然后他人现在能够做三个,可不可以变成五个,他自己也可以在申请关注。我现在还有富余的时间。一样的上班时间可不可以做更多的工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要鼓励给他更多的机会,他干的越多,工资越多,当然上限的概念我们也有,你这个岗位满打满算能拿到多少?我也要考虑成本,但对他来说收入有近一半的增长,同样在原来的劳动时间里面,像这样的这个是员工的收入的增长,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成本是节约的。因为以前是我们要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现在只要一个人干出了这么多,我们的费用支出没有三个人多。所以像这种的概念是员工也高兴,我们公司的工作的准确性、效率又提高,像这种好了以后还有其他的效应,推进其他工作责任心的提升。所以像这种的内容,我说为什么这个是在智能化的情况下,这种人我说的是只要有对应的有效的工作,数据量越大,也就越说明公司业务越好。那么问题是我们这个平台上,管理者简单、重复的信息的指令,你以后我们不允许再在现场反馈,全部是电脑互动产生。

我们的干部应该每个月要创造大大小小很多的管理的项目的成果。如果成果越多,说明你对公司的管理贡献越大,然后年底奖金就越多。他奖金拿的越多,年终奖拿的也越多,然后明年加工资的机会也多。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淘汰一批能力差的干部。比如车间组有十个车间主任,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10个车间管理者。我可不可以把好的两三个,我们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就减少了,所以他不一定在不同的车间都要在现场满地跑,它只要在平台上做相应的数据分析,做相应的任务的分配,然后再去做创新。所以一个能力好的车间主任,可以管两个三个,那么这样虽然是在车间主任减了一个两个三个,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你是不断的有创新,不断地推进管理活动,而且自己车间的管理推进了,还有其他车间也享受了管理的功能,实际上你是在平台上工作,是平台上的一个管理机构的一个重要的干部。那么这样的话,干部的人数就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一些能够有干部在平台上发挥管理推进的作用就行。其他没有发挥的,我说你要把他贬下去去做工人。因为持续改善,他们员工也在提倡持续改善的事情。

智能化和大数据现在是一个高大上的名字,真正的本质内容就是我们讲的精益化管理和工业信息化、标准化。那么这样的管理如果是进一步拓展,用网络系统流程,那么组织架构必然会扁平化,这种扁平化是很自然的。

朱达平:我对龚总说的这个感触很深。原来是由中层的一些干部现场派业务,今天你干什么明天干什么,然后该怎么干,还要督促,中层干部还有一个职责是他要去收集数据做精益化或者是管理需要。但是现在这些数据实时的就在过程中产生了,而且我实际上在后面的报表各方面已经自动给它生成。所以说您刚才说的后台实际上只需要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因为有大量数据会提供给他去做诊断做决策。

陆卫达:我觉得刚才这个话题讲到流程再造或者叫组织架构扁平化。其实跟我们智能制造这个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我们过去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当中有一个背后的逻辑是信息不对称,一个是员工也不了解,或者是不太了解管理要求。从管理这个角度来讲,你也不那么了解员工,因为过去传统的手段是弱的,这个时候就要有班组长、车间主管、主任等一大帮人,还有统计。这当中最根本的逻辑是双向的信息不对称。那么现在有了,如果我们说很好地贯彻了智能制造的核心思想,把人机交互、数据采集这些事情做好。如果解决好以后,其实双方都已经信息对称了。员工也知道干什么,干好了会有什么结果?管理层一定知道你员工清清楚楚的行为表现。系统有很多手段,你扫描后,我就能确认你干工作是事实,我们很多有大数据的方式来监测到他的行为真的是在干事,在正确的地方干正确的事情,干了一个很好的结果。我们系统一定能够非常清楚,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管理层对这个信息很清楚,员工对管理层的要求也很对称、也清楚。所以管理人员一定会缩减,就像朱总刚才讲的,这些人你不缩减,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活,所以一定会重新定位。

 

 

朱达平:我觉得今天龚总提到两个很好的理念。一个是内部创业,第二个是中层创新,他要聚焦在创新。比如说扫脸,质检的这个环节,过去的话是你有没有上夜班没有人知道,第二天卡刷一下,我在某个工厂实施这个系统的时候。

龚忠德:我这个也是像施工单一样的,也有质量的操作流程,必须要有相应的记录。生产施工单开出去以后,再从原料到产品入库,每个工序的环节里都有质量巡检的记录,他每天多少数量,每个时段必须要有参与工作的记录。我们现场是有终端的移动电脑,他们是在扫描互动的。

朱达平:现在我们工厂的老板就跟我讲,你给我设置,每个小时必须到每个地方,扫脸,做点检工作。你没有办法替换,过去他可能替换,有可能不准时。有可能上个夜班第二天要下班的时候补一补,然后走了,这个你是没有办法去控制他的。现在就是活脸扫描。你用一张照片是没用的。你看包括,比如说告警的升级。

龚忠德:如果是企业在质量细化的标准内容上面,没有创建完善,那么它只是某一个笼统的到岗的刷脸,说明你已经来过了,检查过了。

朱达平:而且要求它有规范的点检。而且这个记录,后续我在车间去扫任何托盘,什么时间由谁来做过点检,这些记录完全都能看出来。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事件的升级,有时候可能我们某个机器停机超过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两个小时,它有个告警的机制。

龚忠德:朱总您讲的对。刚才我们也讲了,管理还有技术,实际上还有质量管理,都可以做到智能化,现在是人为的设置,但是以后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去做相应的摄像和检品的软件,去建立质量检测比对的标准模板。

朱达平:包括比如说你在现场可以拍有瑕疵的数据,我们现在客户端都已经做大。

陆卫达:这个瑕疵的发现,要和这张脸进行绑定。

朱达平:对,没错,你发现的问题,然后把你的脸和图片(连在一起)。

龚忠德:包括我们现在出厂的产品都有相应的身份证,因为我们的产品出去不可能完全是优质的,也会有瑕疵。瑕疵的话可能会在市场上有相应的疑问。那么你瑕疵的产品是有多少?是什么样的包装?这些以后都可以做智能化管理。

朱达平: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我大概跟两位汇报一下,我刚才说,实际上市场上随便抓一个,只要能够识别回来,因为我们在装箱的时候,都会有托盘,转换成你相应的追溯,然后你只要追溯到每个托盘,我能告诉你这个托盘第一道工序的时候切料是谁切的、在哪台机器上切的、什么时间、当时的环境温度;调到印刷的时候,是谁、哪个机台印的、哪个班组,什么时间。然后第二个,基材工作的时间,比如pH值,比如说还有一些原材料,例如按单品的管理,比如说油墨,或者在每个工序加的原辅料,都可以与这个时间捆绑。所以实际上你可以看物料的数据,环境的升级,工艺参数的信息,包括物料、追溯。目前我们可以做到这个地步,我们谈管理一定要谈论技术手段,你怎么去实现。

龚忠德:我们的质量部门也有一个质量项目的逻辑模板专栏,质量上也有质量模板,然后转到5S的质量研发上去。那么今天看到你乙方的供应商,像这种通用的你应该是可以做的,可以面对整个行业,包括设备的保养,通过自动比对好坏,然后在还没考评的时候,机台员工他有一个电脑系统的提示,每隔一个礼拜会提示他,然后只要抽查就行。

 

 

刘峰源:我们说一下最后一个话题吧,我们谈谈钱。我们的印企智能化建设里面,哪些东西是能够花钱买,哪些东西是花钱买不来的,或者来说,如果说愿意的话,您花了哪些冤枉钱?抑或你看到其他几个花的冤枉钱的地方也可以分享。

陆卫达: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花钱是不行的,但是全部靠花钱,也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花钱是不行的?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具备很强的完整的系统开发能力。再怎么吹牛,任何一家企业都做不到,一定是有专业分工,有很多专业的软件公司做出非常棒的系统,这个部分我们一定要靠买。为什么说光买也是不行的呢?刚才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其实已经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搞智能制造,其实搞任何一样东西,都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如果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你完全依赖于我们的乙方,像朱总这种公司,我觉得是做不到的。我作为甲方做不到,我认为朱总作为乙方,也做不到。对不对?给你做了一个系统,你每时每刻还像一个不能断奶的小孩,还天天要烦着我,他别的事情不要干了?别的工程不要接了?所以从朱总这个角度来讲,我也相信他一定希望甲方是具备一定的自己能力的。对吧?这样以后一些持续的小改小革,你可以自己玩。跟你这个工厂特别有关的个性化,你可以做。

所以我说不买不行,光买也不行。背后的逻辑是,它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交个钥匙就结束的工程,它是需要不断完善改进提高的。我说从系统完善性这个角度来,可能需要这样的持续不断地改。还有一个,业务也在发展,市场也在发展。

我举一个小例子,你帮我开发了一个系统,我送货给客人,有些保税区要进行报关,报关单很严格,错一个东西就报不了关。可能这个时间是这个要求。过一段时间又是另外一个要求。政策变了,你马上要跟着变,这个系统也需要小改小变。如果你一点没有能力,打个电话,说朱总赶快派人过来给我弄一下,你说我整个团队现在都在广东广西或什么地方,都在出差,都有任务,我可能三天以后(才有空),等三天以后等不及啊,所以你还是要自己有一定的能力。

龚忠德:我要提醒乙方单位,不要觉得ERP、MES系统,智能化整个辅导咨询,如果你做得很优秀,你要让用户全部依赖你,这个策略是错的。

有些软件公司,感觉好像是要把它垄断起来,让它觉得神秘,保密,然后不开放,然后创建代码和流程的改善,需要软件供应商来服务,然后通过这种方法好像可以每年收费,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是错的。你收费照样收,但应该要做辅导开放,让他可以能够自己有软件管理和相应的流程管理,甚至自动化方面的理念能够更进一步的到位。如果到位了,我说你该退出就退出。所以退出的概念,但不是一年两年可以退出的,你可能跟随他三年五年,对吧?然后最终可能三年五年后,自己也很重视,他确实可以断人。但是供应商培育要帮他培养人。

朱达平:我大概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刚才提到的经营也好,个性化也好,业务的整个发展变化也好,它其实对系统的要求是蛮高的——要求系统有开放性,第二个是可扩展性,第三个是在定制化这块具备二次应用开发的这些能力,就是我们构建体系的时候最大的要求。所以我的系统一定是开放的,现在我所有的客户基本上,咱们可能是属于比较大的企业,都有IT人员。我在很多的企业做完之后,都会帮他招人,然后给他们培训,怎么维护。最后的话我会交付一份整个系统的代码给你们,你们可以在上面做应用和各方面的开发。这个现在我已经可以做到,而且我一定是用现在目前市场最主流的开发语言。

因为其实这里面有三个角色。一个是IT,它保证你整个体系正常运转,包括小改小闹的东西。第二个的话是中层对系统或者对理念的理解。这个是从三个月以前,在做项目之前,要先做一个类似咨询的辅导,要让他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话会顺利地让项目落地。第三个角色实际上是这个系统建立之后,其实刚才说我按秒在切数据,所以我每天会产生大量数据,当然的话我在后台呈现,根据当前阶段你所需要的帮你配置。当然你后续的话可以去配置自己所需要的这些东西,这个能力都具备,但是实际上在各个企业,这个叫数据化运营的人员,很重要。

我刚才一直在强调着数字化运用的能力,这个能力的话,一半的话在甲方,一半在于我这里。我们必须要去结合,在这上面去迸出火花,提供有增值的东西,这个才是有价值的。

陆卫达:未来有大量工作要做,相当于挖金矿,是淘金的,这个过程会持续伴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的进行,会一直伴随。

龚忠德:如果是你的用户积累了一定数量,你的这种资讯的数据分析总结,能够搭成有效的管理架构、模型,那么我说你又变成了一个深层次的产品,乙方单位现在是一套框架,让人家去灌输数据。然后如果辅导不好,是无规则的数据输入,数据出来以后又没去总结,我觉得是你去做总结,可能变成一个新的管理的数字架构模型,这个架构模型也是咨询不断提升的产品。这个钱在大部分企业当中可能是不断要花的。

陆卫达:花钱也是花在后面的数据运营、数据挖掘、数据使用上面。

龚忠德:我最近把主办会计教育了一下,我说你们现在这些重复劳动,以后可能不需要了。我们主办会计的报表,虽然是上市公司,尤其是我们上市公司或者大企业需要财务规范、税务规范,如果你有这样的规范的话,我说主办会计的原来做凭证,什么我们系统当中的ERP系统中资产的数据,转化到今天软件的什么财务数据报表,这个工作以后不需要人做了。主办会计跟财务总监,应该是介入到资产流转当中去确认,去做流程的完善,在做过程的相应的授权,或者这个流程当中审批。所以像这种的数据结构,我们大家都比较共性的,应该是一套相应的模式。那么我想这种效率提升,而且得到了真正的有效的内控,有效地资产管理,这个管理价值我觉得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引起大家重视。

陆卫达:谈到钱的话题,刚才刘总谈到另外一个跟钱有关的事情,就是怎么不花冤枉钱。其实我觉得不花冤枉钱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一定要去付学费,其实这个所谓的冤枉钱就是学费。你说你完全依赖一个像朱总这种公司来帮你做,他对你公司真的很了解吗,对吧?可能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些冤枉钱,就算不体现在硬件软件上,可能体现在人工的工时费上。可能你自己有一定能力,自己去选择什么软件,或者你自己写软件,就像龚总讲的,其实也有冤枉钱,而且这个冤枉钱是必须付的,就像从小学中学大学的时候交的学费。

朱达平:对我们来讲,其实坦率讲我走过的弯路,包括付出的额外的东西其实太多了。但是没有办法,你不走那条路,你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陆卫达:当然我想我在想这个事情也不能悲观,就非得要付很多额外的费用。我相信随着这个行业在这个方面应用地深入,包括像朱总这些公司在服务这个行业的案例,有更多的积累,那么未来你去做的项目可能会更加到位一点。那么作为企业来讲,可能我觉得有一条路可以走。过去我们中国人不大愿意花这个钱,老外的企业很愿意花钱,花什么钱,花咨询的钱,其实一个咨询项目几千万,对吧?上千万、大几千万都干。中国人愿意花这个钱吗?你给我出一个报告,还不如买台设备。所以我觉得未来我们也可以转变一下,前人的经验,前人走过的弯路,我们可以通过买咨询报告或者让他们来帮我们做一次诊断、一次咨询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稍少走弯路,但你其实还得钱还是要花,但是弯路就少一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个钱,这个学费必须得花,省不了,天上不会掉下一个林妹妹。

 

 

刘峰源:我们请三位最后再给(大家一些建议),因为毕竟我们需要面对行业,然后可以去讲一句,就是对于行业里面心得也好,或者是就是一些感慨也好。一路走来做了这么多积累,花那么多钱,投入更多精力,肯定有很多的(内容可以分享)。

陆卫达:我先说吧,我觉得谈了那么多的智能制造,大家可能越听越糊涂,但是有一点我认为,还是不要怕。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开始做起,总有一天会盖起来智能制造的大厦。但是如果你今天不行动,你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永远只是个想法而已。

龚忠德:现在这个是制造业,社会上时兴讲新词,我们管理上面讲智能,还有大数据,这个属于新时代的用词。但我们回过头来讲基本的管理,大家都说管理是艺术,但是我是喜欢把管理比作工程,如果把管理比作工程的话,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说话,我认为在企业当中做的任何事情,任何的管理内容,我们都可以用数据来表达,而且管理项目的数据之间都可以创建相关的关系,这样可以开展有效地管理,我们下面的员工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那么在这样一个良性的系统当中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朱达平:天上不会突然就掉了一个智能工厂下来,什么时候都不是最迟,也不是最晚,都是最好的时间去开始智能化的旅程。我们作为系统的提供商,我们愿意以过去的经验和成就,已经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跟大家共享,能够帮助大家在智能化的路上,去走得更稳,更快一点。你有思想,我们有工具,也有我们的经验,所以大家共同去创造所谓的智慧工厂的旅程。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过程当中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企业、对我们整个行业都有价值,有帮助的经验积累。

刘峰源:我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三位嘉宾的思想碰撞,充分呈现出紫丹印务、界龙艺术公司、荣联汇智公司,在我们印刷行业,印刷界智能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积累和我们的成果。相信这样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印刷包装企业更好开展智能化建设工作。也再次感谢三位嘉宾的光临!

2020年6月4日 11:27
浏览量:0
收藏